冬去春来,万象更新。2025年3月5日,山东大学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召开2025年春季学期第一期组会,研究中心马文教授、时秀娟教授、张昊副教授、王亚琪博士和马廷辉博士受邀到会指导,全体在读硕博研究生参加会议。
2023级硕士研究生刘奎作了题为Seeking Evidence of Patient-centeredness: How Patients Display Engagement by Offering Self-diagnosis in Neurology Consultations的汇报。该研究借助在神经内科收集的医患互动语料,描述和分析了患者如何通过提供自我诊断来实现会话参与以及医生如何对患者进行回应,旨在填补医患沟通领域对患者参与的研究和理解不足的空缺。具体来讲,该研究分析了患者如何就自己的疾病或症状向医生提出他们认为可能的病因,并探讨其如何通过执行这一行为建立和彰显自己乐于分享(willing to share)、有主见 (independent-minded) 以及考虑全面 (well-considered) 的患者形象。此外,该研究还提出了对当今医疗就诊会谈中医生和患者需要承担的新角色和新任务的独到思考和见解,为在更深层次上贯彻PCC理念、实现有意义的患者参与以及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汇报结束后,与会老师和同学针对研究设计、研究性质、研究问题、聚焦重点等方面给予了具有实质性帮助的建议。

2024级硕士研究生于永梅分享了一篇题为Changes in Articulatory Contact Pressure as a Function of Vocal Loudness的文献。该研究探讨了声音响度对发音器官接触压力 (ACP) 的影响。通过测量14名健康成年人在耳语、轻声、习惯和响亮四种响度状态下发齿龈音/t, d, s/的舌颚压力,发现舌颚压力受响度变化的影响且随响度改变,舌颚压力变化幅度较大。在临床背景下,增加声音响度可能会增加舌颚压力,进而对言语清晰度和可理解度产生积极影响。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舌颚压力与临床治疗效果的机制关联,为言语康复提供理论支持。张昊副教授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关注响度是否会影响语言的可懂度和自然度等,研究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患者等的发音响度,创立临床诊断标准。时秀娟教授肯定了该研究的研究方向,指出在研究设备和实验设计等方面可以继续改进,其他老师和同学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建议。

最后,会议在马文教授的主持下圆满结束,与会成员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