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热点新闻
推荐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界动态 > 热点新闻 > 正文 >

神经语言学有望帮助失语症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时间:2012-05-04 04:34来源:未知 作者:山东大学 点击:
神经语言学有望帮助失语症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访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崔刚 2011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17期 作者:于博 路越 神经语言学是探讨大脑与语言关系的一门新
  

神经语言学有望帮助失语症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访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崔刚

 

2011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17期 作者:于博 路越  

 

  神经语言学是探讨大脑与语言关系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国内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集中于神经心理学界与语言学界。神经语言学研究往往需要借助许多现代高科技手段,这为这门学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前沿,本报记者专访了神经语言学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崔刚。

  《中国社会科学报》:神经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前沿领域。许多人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什么呢?

  崔刚:神经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功能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探究语言理解、产出、习得以及学习的神经机制。在研究中,人们最早采用的是解剖关联法,基本思路是,首先观察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障碍,然后确定大脑损伤的部位,那么,该部位就被认为负责所影响的语言功能。在早期研究中,大脑损伤部位的确定往往需要等到患者去世之后进行尸体解剖,而从20世纪中期左右开始,包括CT在内的大脑成像技术能够使研究者很快确定大脑损伤的部位。近30年以来,功能性大脑成像技术大大拓展了神经语言学研究对象的范围。解剖关联法主要局限在具有大脑损伤的患者,而先进的功能性影像学技术可以用于观察正常人的大脑活动情况。这一技术主要包括正电子释放成像(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等,它们的基本原理是在进行某项语言任务时,大脑相关部位的神经活动要相应地增强,随之产生血液供应量和电化学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检测发生变化的部位来判断参与该任务的大脑区域。

  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区分于其他动物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研究语言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大脑的性质,进而加深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神经语言学研究对于推进神经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失语症研究的成果可以被直接应用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语言教学和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众多的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确,“失语症”研究在神经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崔刚:所谓失语症是指由于大脑损伤所导致的语言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表现在语言的某一特定方面,例如,布洛卡氏失语症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的障碍,而语言理解能力则相对正常。还有的失语症表现则更为具体,例如,某些命名性失语症患者只是对某一类特殊的名词(如职业等)不能命名等。这就为我们研究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尤其是在缺乏现代化技术的情况下,失语症研究的作用就显得更加明显。即使是到了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功能性成像技术也不能完全取代失语症的研究,因为不同的成像技术都有其局限性。神经语言学起源于失语症的研究,今天仍然以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的描述与分析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从事有关的研究工作就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失语症的语言障碍进行描述和分析。

  我曾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语言学与失语症研究》一文,专门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语言学对于失语症研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语言学为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的描述提供基本的理论框架。语言学对语言的层次以及相应的特征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描述为失语症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语言学理论,尤其是心理语言学理论,为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对于语言理解、产生以及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提供了诸多模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模型来认识失语症患者产生语言障碍的具体原因。在过去这些年,各种语言学理论都被运用到了失语症的研究之中。这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认识失语症的本质,也为检验这些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失语症的研究使专家对语言中枢的单侧化及成人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对于具体的语言功能是否与大脑皮层的专门区域相对应这一问题,仍有争议。目前有“定位论”和“总体论”两种观点,能否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呢?

  崔刚:关于语言和大脑之间关系的研究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这期间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处于两个极端的是定位论和总体论。前者认为大脑皮层分成许多独立的区域,分别负责人类的各种高级功能,从而成为各种心理活动的控制中心。而后者则认为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以便实现各种高级的功能。我认为,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又都有失偏颇。定位论强调不同区域的作用,但是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协同配合;整体论强调大脑的整体功能,但是忽视不同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容易造成研究的困难。

  其实,大脑皮层的区域应该具有不同的分工,负责不同的认知功能,从而形成不同的中枢,但是这些中枢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还需要和其他中枢之间相互联系、协同配合,共同完成一个复杂的语言处理任务,近年来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证实了这一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语言学”与“神经语言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崔刚: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20世纪末出版的心理语言学著作中一般都包含有语言与大脑或者“神经语言学”一章,这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处理的内在机制包括心理和神经两个方面,对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人员来说,他们首先关注语言处理的心理机制,而这些心理机制都有其一定的神经基础,这就使得他们很快就会注意到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因此,许多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者就来自于心理语言学领域。

  但是,随着语言与大脑之间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这样,神经语言学也就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心理语言学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通过对反应时间、错误率以及眼睛运动等各种语言活动外部表征的分析来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而神经语言学则主要通过失语症等语言障碍的研究以及功能性大脑成像技术对于大脑活动的观察来研究语言的神经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学科走向和未来前景怎样呢?

  崔刚:我个人认为,今后的研究将会向着深入化和实用化两个方向发展。首先,人们对于大脑功能的关注以及现代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使得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们对于大脑和语言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另外,研究者也会更加关注这些领域研究的应用价值,考虑如何把有关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之中。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语言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这种魅力主要来自其广阔、有趣或者神秘的研究领域以及诱人的应用前景。

  我们不妨说,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宇宙,一个就是我们所处的星球世界,璀璨的星星、皎洁的月亮可以激起人类无限的遐思,激发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另一个宇宙就是我们的大脑,它在复杂程度上应该与星球世界相提并论。对第一个宇宙的探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所处的环境,拓展我们的生存空间。而对第二宇宙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我是谁”这一最为古老的问题,更好地认识人类的本质,拓展我们的心理空间。

 

(责任编辑:山东大学)

上一条: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举行奠基仪式 下一条:关于印发《听力语言康复“十二五”实施方案》

网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专家团队   |   学术研究   |   学界动态   |   合作交流   |   临床应用   |   理事风采   |   媒体聚焦

山东大学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Email:sducnl@gmail.com QQ:1569264773
     鲁ICP备案 05001952号